张百熙

  • 首页
  • 张百熙书法
  • 张百熙诗词
  • 近代教育
  • 百熙文化
  • 百熙油菜花
  • 思念家乡
艺术
近代教育

《从近代教育角度看: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艺术》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视为人类进步和繁荣的驱动力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艺术学科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从情感角度来看,艺术也能够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质,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和启发。

2023年 3月 3日 0comments 4hotness 0likes admin Read all
百熙油菜花

油菜花:绚丽缤纷沉醉在爱的画面

夏季,油菜花便开始上演它的绚烂。油菜花向人们传递着无穷的歌曲,它们洋溢着清新甘醇的芳华,把每一刻都变得更加美好,让大地充满着满满的活力与灵动,让时间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缤纷的情愫乐章。夕阳出尽,油菜花慢慢地收起它的花瓣,它的芳华慢慢地渐渐逝去,它的温柔伴随着着星空的辉煌,让这片大地在夜晚温暖如水,让梦也开始在空中披上满天的繁星。

2023年 3月 2日 0comments 9844hotness 0likes admin Read all
百熙文化

走进春华邂逅最美洞田花海 —百熙村

三湘大-五千亩花田,烂漫齐放 星城美-田园水乡,繁花映成趣 全 长沙 好玩-男女老少皆宜,共游玩 长沙 向东30里,驱车不到1小时,却有一个自在悠然的田园水乡风情小镇——春华。人间三月,春色撩人,一片灿黄从田间向远方蔓延,这时的春华镇最适合一家老少齐出动、呼朋引伴共游玩。因为,这里有 长沙 最大的一片油菜花海,更有三湘最美的田园春色。 人间三月,春色撩人,一片灿黄从田间向远方蔓延,这时的春华镇最适合一家老少齐出动、呼朋引伴共游玩。因为,这里有 长沙 最大的一片油菜花海,更有三湘最美的田园春色。 油菜花海是春华春色的一道靓丽景致线。每一年春季, 长沙县 春华镇百熙村的油菜花同时喜放,把春华大地打扮成一个盛大的盆景。满坡满野的金黄灿烂浪漫,那是它们的热烈,在那片丰茂的绿叶中闪烁…… 在2016年,春华镇第一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成为 长沙 最美油菜花海,春华油菜花海素压群芳,一举成为最美花海乡村,成为 长沙县 最锦绣的油菜花海,吸引游客多达30万人次。 2017年,第二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走向全国获得央视新闻报道。 2018年,洞田花海欢迎您! 而2018春华镇油菜花旅游文化节上,将准备更多好玩有趣的内容。同时,在本届旅游节上,也将提供烧烤野炊、野外露营、篝火晚会等游玩项目。 相传在春华,昔人依山傍水,再次结庐成境,桑麻农耕,渔歌互答,而“春华秋实,人寿年丰”,故春华由此传名。而今,这里阡陌相闻,村人伴水而栖,怡然自得。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我们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了,我赶忙拿起相机进行拍照,老伴将速写板支起写生,孙子却钻进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丛里追扑那翩翩起舞的蝴蝶。 阳光下,油菜花是奔放的。南风吹过,涌起一股又一股金色的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过来一波又一波亮光。油菜花田里,清新、自由、沁人心脾的香味与热烈、灿烂、无言以表的色彩调和成了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吸引着炙烤着那双稚嫩的脚丫。 在灿烂的油菜花 田中 ,我们都会变成逐光的少男少女,狂热地向前无尽地奔去…… 当我置身于半坡腰那一大片油菜花 田中 时,我的心灵震动了。四野无尽的、灿烂晃眼的油菜花正默默地开放着。那一大片金黄的 光泽 ,还有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的油菜花香,交织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诗画。 慢慢的,黄昏降临了,那美丽的颜色染红了天空,染红的大地,更染红了那一望无垠的田野。这种颜色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更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鲜艳,那样的柔和,它红中带黄;黄中带橙;橙中带蓝;蓝中带白……它是大自然艺术家调出的。在晚霞中,我奔跑在花海中,享受着油菜花带给我的快乐。 把“春华镇油菜花旅游文化节”的好消息,告诉更多朋友,再说出你想在花海中有怎样的玩法,把创意游玩的小妙招告诉我们! 温馨提示:请周末游玩的游客尽量将车辆停到道沿路停车场内,以避免交通拥堵还可步行锻炼身体也欣赏了沿路的风景,何乐而不为呢! 地址:百度导航 花海洞田 或者 百熙村 即可到达

2023年 2月 22日 0comments 9994hotness 0likes admin Read all
百熙文化

北大不该忘却的创始人——张百熙

提起北大的校长,人们自然会想起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和新中国的马寅初。的确,这三位北大校长,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治校方略,他们以自己一生的爱和学识,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自由民主的校格,受到人们长久的尊敬。 不过,在北大历史上,还有一位杰出的领导人,可以说是北大的创始人,甚至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却并不被人们所注意。他就是清末翰林、为北大延揽高师而不惜下跪的大教育家张百熙。 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其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上书弹劾李鸿章表面作战备,私下却主张谈和的行为。1898年,任内阁学士,主管京师大学堂事务。戊戌变法之后,因为曾举荐康有为而获罪,被革职留任。1901年,上书建议改官制,理财政,变革科举,兴办学堂,设立报馆等措施。后历任工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等职。张百熙为官三十余年,积极主张变法自强,直言进谏。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百熙严劾李鸿章“阳为战备,阴实主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时敏学堂,曾任《清会典》总纂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保举康有为经济特科,被革职留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百熙上疏陈述五条革新大计:“增改官制,整理财政,变通科举,广建学堂,创立报馆”。提倡变法自强。同年九月,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国子监,正名大学,以一学术而育真才。”“改总理衙门附设之同文馆隶于大学”。1902年1月10日,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负责制定大学堂章程。 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奏《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家,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政科、艺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仕学馆造就已登仕版者,以应目前创办新政之需;师范馆则为中学堂教习之需。”同时“兼添设讲舍,附设编译书局,广购书籍图器。”同年七月奏准所拟各级学堂章程六件:《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统称《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张百熙鉴于教习人才的缺乏,选派四十余人赴欧美日本留学,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由此开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奏设教习进士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先设法政科、文学科、格致科、工科,以备大学豫科学生及各省高等学生毕业后之升入。”建议在广安门外瓦窑和德胜门外官地作为建造大学堂之用,并“奉旨议行”。张百熙一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培养人才,对京师大学堂有开创性的贡献。 张百熙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其奏折,《清史稿·艺文志》有《张百熙奏议》四卷,另有《退思轩诗集》六卷,《补遗》一卷传世。 成就 1901年后兴办学堂、设立报馆,创办了医学堂、译学馆、实业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订《钦定大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订的完整学制。1902年1月-1904年1月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 著作 《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钦定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清史稿·艺文志》、《张百熙奏议》、《退思轩诗集》、《补遗》 生平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北京大学校史》等历史资料记载:张百熙(1847—1907),湖南长沙人,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现长沙第一师范旧址),1874年(同治十三年)进士,仕途一帆风顺,曾先后担任过侍读、侍讲、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左都御史、顺天府尹和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还担任过赴英国头等专使大臣、政务大臣、新贡土朝考阅卷大臣、殿试读卷大臣、编纂官制大臣等重要官职,被清廷赐予赏黄马褂、赐紫禁城和西苑门内骑马等殊荣。张百熙在清廷为官三十余年,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张百熙最为突出的是对近代教育的卓越贡献,是名符其实的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为了救国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学习外国、维新变法。他们认为维新变法,首先要从废科举、办学堂开始。西太后也不得不声称要“变法维新”,并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宣布逐步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1901年12月,清廷派时任吏部尚书的张百熙兼任管学大臣,专门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和筹建事宜。正如《清史稿》所记载“张百熙”以人望被斯任,于是海内欣然望兴学矣! 张百熙于1898年戊戍变法前就以经济特科荐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有非凡卓越的政治才干,必须予以重用。百熙积极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废科举、办学堂”的思想。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就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科举取士体制,最突出的是恢复和改革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他认为,原来的京师大学堂(后称为戊戍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外人往观之,重轻之,等于蒙养学堂”,实质上仍是一所封建书院。因此,百熙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开创基业,物色人才、改革教育制度。他在向清廷的奏折中说:“大学堂应法制详尽、规模宏远,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立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才之出出于此,文明之系系于此。是今日再议举办大学堂、非徒整顿所能见功,实赖开拓以为要务,断非固仍旧制,敷衍到观所能收效者也”。 1902年8月,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上奏,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这本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章程包括从蒙学(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级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各地各级学堂的教育体制。其中有京师大学堂章程八章八十四节,对大学堂的办学纲领、科目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办法、毕业分配、聘用教师、领导体制和教学纪律都做了详细规定。其宗旨是:“京师大学堂之设立,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以及“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办学之纲领。”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 为了办好大学,张百熙十分注意延揽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网罗名流、荟萃高等学府。经过招生,大学堂共录取学生182名,1902年12月17日,大学堂举行入学典礼,宣布正式开学(解放前,北京大学即以12月17日作为校庆日)。 同时,张百熙设立了速成科,分为二馆:一是仕学馆、二是师范馆,还办了医学馆、译学馆、实业馆、报馆和书局等。以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即由师范馆、医学馆与京师大堂中的医学科演化而来。我国各省派官费留学生留学东、西洋也是从此开始的,从而基本改变了过去的科学制度。 由于张百熙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重用了一些比较开明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引起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的仇恨和反对,他们对京师大堂进行了恶意攻击和造谣诽谤,张百熙则首当其冲。清廷终以张百熙“喜用新进”,有改良主义思想,不够可靠为由,便加派了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对他进行监督。后来清廷又派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在《钦定学堂章程》基础上共同进行了修改,虽然主要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以加了经史课的比重,恢复了进士馆,将办学思想改为“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修改后的章程叫《奏定学堂程》。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多方制肘,使张百熙的兴学抱负未能全部实现。 经过张百熙的苦心经营,尽管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与现代大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毕竟在我国办起了第一所有诸多现代因素的大学堂,开了现代大学的先河。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有一位学者张慧剑先生在《大学当年》一文中说:“当时多呼百熙为大学之父”。 张百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岁。清廷谕曰:“……兹闻溘逝,悼惜殊深,著赏陀罗经被,派贝勒载洵带领侍卫十名,即时前往奠祭。加恩追赠太子少保,赏银二千两……子江苏试用道张振镛,著以道员即补;……其灵枢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用示篡念荩臣至意”。寻赐祭葬,予谥“文达”。灵枢由北京长途跋涉运回长沙家乡,1908年8月葬于长沙县春华镇沨田村。墓于1989年5月被盗,2005年9月16日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百熙去逝后,其门生痛悼恩师,捐款七千两银子,拟于京师大学堂铸铜像以作纪念,后因看到百熙身后家境清贫,遂将此款存于北京商号义善源生息,以养遗属。不久,义善源倒闭,此款亦被乾没。京师大学堂还在陶然亭辟地建立一座纪念馆——岳云别业,馆内悬挂张百熙巨幅遗像,并陈列其各种文物和遗物。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形势紧急,此馆的房地产全部交给了北京大学。 张百熙的逝世,使许多开明官吏和知识界人士十分悲痛,纷纷撰联悼亡。林琴南挽联中有一句:“一江湘水动悲风”,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其逝世的悲恸情怀。 改革学制 戊戌政变使已经开始的教育改革进程暂时受挫。但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进入20世纪以后,清王朝统治危机更加深重。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清政府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月发布了所谓“变法”上谕,开始举行“新政”。“兴学育才”即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1905年9月,清政府发布谕令,宣布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沿袭实行达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了。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全国各地大力举办学堂,并颁布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而这一全国统一的学制则是从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开始的。 1902年初,张百熙开始兼任管学大臣,并主持京师大学堂。上任之初张百熙就将原美国籍总教习丁良韪辞去,改聘著名学者吴汝纶为总教习。据传,开始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亲自到吴的住所跪拜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师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被其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任总教习职。同时,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教学和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成效颇巨。他还以管学大臣的名义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张百熙认为振兴教育必须有完整系统的学校体系及其制度。1902年他以管学大臣名义“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兼取其长”,拟定了京师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学堂共六个章程进呈清政府,被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张百熙希望朝廷钦定章程颁布之后,“各省督抚责成地方官核实兴办”,以达到“兴学育才”的目的。然而,清政府对张百熙存有戒心,加上这一学制本身的不完备,因此并没有实行。 1903年,清政府又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同时“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各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他们在张百熙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拟成各级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和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等各类学堂章程以及《家庭教育法》、《任用教员章程》、《实业学堂通则》、《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文件上奏。清政府以《奏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这就是后来成为全国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据,并对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与高等小学堂并行的有初等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并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堂并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此外,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都是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张百熙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稳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他的努力客观上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根据清政府的“新政”谕令,湖南省从1902年年初开始逐步改革教育制度。4月,在长沙求实学堂基础上设立了省城大学堂。接着,又选拔知县胡珍率12名生员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学习师范。这12名生员中,长善两县有俞诰庆、俞蕃同、王履辰、汪都良等4人,其余属长沙府各县的有龙纪官(湘乡)、仇毅(湘阴)、颜可驻(湘乡)、胡元(湘潭)、朱杞(湘乡)、刘佐楫(醴陵)等6人。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和管理全省教育。1902年6月12日,湖南省学务处正式成立,同时拟定了《兴学要义》三端,即“培养德性,以作忠孝;开拓智识,以致实用;作兴志气,以振顽懦”和《学堂办法》三端,即“循序渐进,以定学程;严立规则,以回积习;划分年限,以收实效”。省学务处的成立,使全省教育事业有了统一的筹划和管理机构,开始实现教育行政的专业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各省裁去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作为办事机构,原学务处撤消。学务公所是一个正式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它的设立,标志着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形势下,长沙的近代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官办、民办和私办配合,大、中、小学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格局。 高等教育方面,1902年求实书院改为大学堂后,1904年岳麓书院亦改为高等学堂。两校旋即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岳麓书院为校址,这就是湖南大学的前身。此后至辛亥革命时,长沙又先后创设了湖南医学堂、官立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巡警学堂、高等铁路学堂、雅礼大学堂和景贤法政学堂等高等学堂,另外还有两所中学附设专科。其中湖南高等学堂、医学堂、官立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巡警学堂均为官办,高等铁路学堂由粤汉铁路公司创办,雅礼大学堂由美国雅礼会创办,景贤法政学堂则属于私立性质。 普通中学教育方面,从1903年私立明德学堂、经正学堂和1904年官办长沙府中学开办以后,至辛亥革命前夕,长沙先后创立官、私立中学共12所。比较著名的有官立的长沙府中学堂,私立的明德、经正、修业、周南(女子)、广益、育才和隐储中学堂等。另外,省内一些县或地区因师资缺乏,在省城客设中学,计有宁乡、湘阴、湘乡、湘潭、益阳、安化、邵阳、武风共八所驻省中学堂;另有名为公学实为私立的西路、南路、中路三所公学。此外,还有美国雅礼会创设的雅礼学堂、英国圣公会创设的圣雅各中学堂。 中等师范教育方面,1903年湖南师范馆创立。这是湖南师范教育的开始。同年,省城又创办了一所蒙师讲习所,这是一所速成师范性质的学校。另外,宁乡、浏阳、湘潭、新化、平江等县相继在长沙设立“驻省师范”,为本县小学教育培养师资。1903年,明德中学堂开设速成师范班,是为私人办师范教育的开始。1905年,朱剑凡也在周氏家塾开办师范班和附属小学堂。1904年创立的私立修业农学堂办有农艺师资科,私立衡粹女子职业学堂也设有艺术师资科。这是长沙最早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长沙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创始于1902年创办的农务工艺学堂。这是长沙也是湖南第一所职业技术学堂。1905年,该校分为工务和农务两个学堂。农务学堂与原农务试验场合并为湖南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工艺学堂则改为艺徒学堂,这是长沙官立技工学校之始,1907年该校又改为湖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并附设艺徒学堂。此外,还有一些私立或外资实业学堂。如1903年黄国厚等在长沙县创办的私立明耻女子职业学堂、陈润霖创立的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至1911年,长沙先后创设官立、私立、外资和教会办的中等实业学堂共10所,其中有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等专业,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系列。 初等教育方面,1900年在湖迹渡创办的长沙县明耻小学堂是长沙最早的近代小学。1902年11月,长沙县小学堂和善化县小学堂分别在长沙城内的荷花池和小瀛洲开办。同年冬,湖南省学务处在长沙开办官立半日学堂,招收7-16岁儿童入学。其后,又开设选升小学堂,选录半日学堂的优秀学生人校学习。1903年湖南师范馆附设小学堂开办,这是湖南最早的师范学校附设小学。1905年,湖南省学务处将原官立半日学堂改为官立初等小学堂,在长沙及其附近先后设立40所省会小学堂。同时,私立小学也纷纷创立,比较著名的有楚怡、周南(小学部)、幼幼等。王先谦则私人出资12250两白银,在长沙兴办了简易初级小学堂18所。另外,1904年后,一些外国人和外国教会也先后在长沙创办了信义、雅各、圣公会等初等男学堂。 总之,在晚清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近代教育体系,在长沙逐步形成了。

2023年 2月 22日 0comments 10038hotness 0likes admin Read all
1234

admin

This person is a lazy dog and has left nothing

Categories
  • 张百熙书法
  • 张百熙诗词
  • 思念家乡
  • 百熙文化
  • 百熙油菜花
  • 近代教育
Tag aggregation
油菜花 心情 社会 田野 课程 田野 文化 育儿 油菜 教育 油菜花 张百熙 科学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油菜 美景 宁静 亲子成长 大自然
Newest Hotest Random
Newest Hotest Random
艺术教育领域独创,创造奇迹表演 以德育为基石,培养品格领袖 探索传统文化,启迪智慧人生 张百熙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贡献与地位:永载史册,为中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百熙的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对当今中国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张百熙的教育传承:后继者将他的教育思想不断传承发扬 张百熙的教育遗产:留下了许多经典教材、课程体系等 张百熙的教育影响:启迪了许多后来者的教育思想 张百熙的教育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 张百熙的教育情怀: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公平 张百熙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启发学生智慧 张百熙的教育目标:培养有民族责任感、国际视野的人才 张百熙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人才是国家的财富 张百熙的教育改革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方百计推动教育改革 张百熙的教育改革思路: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
推广文化知识,让小孩全面了解各类文化 油菜花:把爱的心意融入花朵里 油菜花芳香四溢,心情也染上了温暖的温情 油菜花的美丽,让心情明朗起来 油菜花开了,心情也变得浪漫 油菜花:淡定细碎甜蜜情话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近代教育的必备技能》 油菜花:把芳菲放在每个心中 《如何全面发展孩子的潜能:近代教育的必要性》 《从近代教育角度看: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艺术》 油菜花开,春意洋溢,欢欣鼓舞! 引导小孩多接触现代科技,培养小孩的创新意识 晴空万里,油菜花开,心旷神怡! 推动自然科学教育,让小孩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 百熙故里赋

COPYRIGHT © 2023 张百熙.近代教育之父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百熙村 Made By 百熙故里

湘ICP备15001087号-5